2019.09.04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给人们描述了一种未来——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多年后,当年还需远眺的信息化浪潮,如今正在变成现实,信息化已经和我们伴生,须臾不可分割。
2014年,镇江,全国运输服务厅局长研讨班举办的第五个年头,以“改进提升综合运输服务”为主题的研讨班上,信息化成为热点话题。时任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运输司司长刘小明在研讨班上指出,信息化作为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手段,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行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运输行业的信息化,对保障运输安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水平作用巨大。
就在2013年底2014年初,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进入互联互通发展阶段,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公交智能化、客运联网售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等起步良好。而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中国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手机网民数量超过了电脑上网网民数量,华为正式宣布进入智能手机领域(2012年);京东、阿里巴巴上市,以“智能调度匹配 抽佣金”的模式的出行平台快速崛起(2014年)。用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话来说,“就连睡觉都觉得是浪费”。
面对互联网 的萌发,道路运输信息化的主要发展特征是互联互通,肩负着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双重重担,面临着社会资本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蜂拥潮涌,时不我待。这是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必须承受的倒逼,也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选择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三个系统,以影响行业管理者、经营者、社会公众三个层面,展看五年来道路运输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
为推进运输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道路运政数据全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道路运输业务跨区域协同,提高道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部先后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可性行研究报告法人批复》(交规划发〔2013〕666号)《交通运输部关于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交函水〔2014〕349号),正式启动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于2014年12月正式开始建设,2017年7月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
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部级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省级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版)以及道路运政开放式基础业务平台。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的通知》(交办运〔2015〕63号)文件要求,2015年5月全国正式启动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
2015年3月召开的全国运输服务厅局长研讨班专门以“以移动互联网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主题,提出要“打造面貌全新的运输服务升级版”。2015年5月6日,运输服务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主要围绕以信息化手段推动运输服务行业改革攻坚和产业重构再造,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运输服务信息化重点任务。
2016年4月、2017年9月先后发布了《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JT/T 1049.1)《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 第2部分:数据资源采集接口》(JT/T 1049.2)《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 第3部分:数据资源目录服务接口》(JT/T 1049.3)《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 第4部分:跨省数据交换》(JT/T 1049.4)《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 第5部分:省级业务系统接口》(JT/T 1049.5)系列标准,开发建设了部级运政系统、省级运政系统(基本版),进一步规范道路运政数据,确保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联网运行。
运政数据质量是系统综合应用的基础,部先后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与综合应用工作的通知》(交办运〔2018〕43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集中开展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清理工作的通知》(交办运〔2018〕938号),围绕人、车、户、线58项核心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关联性等指标,与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等系统进行融合,集中开展运政数据清理工作。
截至2018年底,运政核心数据的完整率、规范率和关联率均超过99%;按照“建用并举、以用促建”的原则,不断深化部级运政系统综合应用水平,开发了道路运输基础信息查询接口,并依托交通运输微信公众号、移动APP,向行业管理部门、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2019年以来,部级运政系统为社会提供道路运输基础信息查询服务超多8500万次。
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服务于行业管理机构,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为行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切实为群众办事增添便利。为此,部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改进提升互联网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工作的通知》(交办运〔2019〕33号)。聚焦高频办事、异地办事事项,依托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互联网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系统,提供普通货车网上年审、道路运输驾驶员诚信考核等14项网上办事服务,以及人、车、户、线等道路运输信息查询服务。
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
2009年,交通运输部以上海世博会道路运输安全保障工作为契机,在部级层面规划建设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2010年4月,联网联控系统建成投入运行,完成了31个省级监管平台的接入,实现了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简称“两客一危”车辆)卫星定位信息的全国联网,推动了“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管工作,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车辆运输过程中“看不见、听不到、管不着”的问题,为实行车辆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管提供了基础支撑。
联网联控系统规范了车载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在行业中的应用,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组织编制并发布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 JT/T 794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JT/T 796)、《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终端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JT/T 808)、《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数据交换》(JT/T 809)等四项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系列标准。
联网联控系统在提升政府管理部门对道路运输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幅提升了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对道路运输安全监管方式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已成为促进道路运输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和《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2016年第55号令)(点击查看)发布,对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法律要求。
“联”是基础,“控”是核心。为了进一步强化“两客一危”车辆动态监管能力,提高道路运输安全性,以大数据技术加强数据资源的挖掘分析水平,更好地为行业管理、科学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撑,联网联控系统部级平台2017年4月进行升级改造,2018年8月完成交工验收。联网联控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提升了系统部级平台数据交换处理能力,提高了营运车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升了重点营运车辆动态数据质量,完善了省平台、企业平台及社会化监控平台考核管理功能以及服务能力,实现了道路运输行业动静态业务数据融合,提高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能力,加强了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信息服务能力。
目前,联网联控系统入网车辆总数已超过73万辆,上线车辆总数70万余辆,轨迹完整率近95%。通过近年来系统的应用和管理,有效遏制了营运车辆超速行驶和驾驶员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
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是连接社会公众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重要桥梁,是公众参与交通行业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改进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业务范围覆盖了公路、水路、道路运输、城市客运、海事、海上搜救、救助打捞、高速公路等领域,是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倾听民声、畅通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心声、反映利益诉求、参与行业治理的重要渠道。
2013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部关于改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的若干指导意见》,将“开通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作为便民利民的一项重要抓手和交通运输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建设群众满意交通方面”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2013年12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号码为12328。交通运输部批准了《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实施工作方案》。
2014年1月交通部印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构建以地方为主、联网运行的12328电话系统,畅通服务监督、投诉举报、咨询服务渠道。2015年5月部规划司对《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部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正式进行项目立项。2015年8月部水运局正式批复《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系统部级工程初步设计》(交水函〔2015〕592号)。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代建单位,制订了一系列通用性标准规范,研发了统一版本的基础通用性软件,在全国范围内共15个省市进行推广应用。
12328电话系统建设了多渠道呼叫中心,建立群众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多种沟通方式,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监督、投诉举报、信息咨询的一站式受理。目前已完成了部、省、市三级联网运行,提供跨省数据交换,建立业务协同处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分类梳理、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及时发现行业突出问题,把握和跟踪行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应对重大事件,提升了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决策水平。
2018年全国12328电话系统共受理有效业务2245.23万件,在全国政府公益服务电话中名列前茅。其中,投诉举报、信息咨询、意见建议业务分别为135.97万件、2062.45万件和46.81万件,分别占业务总量的6.06%、91.86%和2.08%。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运输信息化事业部提供相关信息,特此致谢)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