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现代物流园是为了实现物流运作的规模化、集约化,按照城市空间合理布局要求,集中建设并由统一主体管理,为众多企业提供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具有功能集成、设施共享、用地节约的优势。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一、现代物流园概况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物流园区分类主要以经营主体、产业依托、功能定位、需求等划分。其中物流园区按经营主体能划分为政府主导型物流园区和市场主导物流园区,目前,中国的物流园区主要以政府主导型物流园区为主。 数据来源:《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从开发模式来看,目前,国内外的物流园区建设开发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政企联合开发模式3类。政府主导模式由政府统筹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负责园区内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物流园区招商引资。企业主导模式由企业依托于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品牌影响力,吸引上下游产业及相关物流企业集聚,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区。政企联合开发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整合,通过政府与主导企业之间协调,共同推进物流园区的开发与建设。 数据来源:《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二、现代物流园现状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8)》数据显示,截至调查结束,全国包括运营、在建以及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1638个,较第四次调查(2015年)增加428个。据统计,自第一次调查(2006年)以来,我国物流园区数量保持增长,在2015年时数量超过千个。 数据来源:《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从分布情况来看,物流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外在表现,其规划布局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据《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8)》显示,东部地区在营物流园数量占比最大。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起步早,截至调查时已有75.7%的园区进入运营状态。西部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加快,物流园区进入规划建设快速发展期,规划和在建园区占比分别为15.9%和22.8%,高于其他地区。 数据来源:《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分省市来看,截至调查时,全国物流园区总数最多的分别未山东省、江苏省以及河南省。其中,山东省、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具有物流产业发展的地区优势。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铁路、公路、航空构成了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其中,郑州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中国境内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是国内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双十字”中心。 数据来源:《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整体来看,全国物流园区包括在营园区、在建园区以及规划园区。与第四次统计数据相比,2018年在营、在建、规划物流园区数量均增加。据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物流园区中,在营的物流园区有1113个,占68%;在建的物流园区有325个,占20%;规划的物流园区有200个,占12%。 数据来源:《2019年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三、现代物流园前景 未来一段时期,正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旧动能转换,赢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时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深刻影响物流园区发展,助力物流园区智慧化转型,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将迎来新机遇。(1)全面连接。通过信息互联网和设施物联网,加快园区业务线上化转型,推动物流园区全面接入互联网,以信息互联、设施互联带动物流互联,打造在线物流园区,助力线下物流园区创新业务开展。(2)数字转型。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园区数据可采集、可录入、可传输、可分析,实现一切数据业务化,打破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提升物流数字化水平,再造物流园区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3)智能升级。瞄准高标准仓储设施标准,满足高增长、高附加值物流服务需求,加快推进物流园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水平,提高园区整体运作效率,逐步用机器替代人,改变传统物流园区的运作方式。(4)产业融合。通过信息互联互通,加强物流园区与产业集聚区的融合发展,集中制造商贸业的采购、分销、物流、维修等非核心业务在物流园区集中,提升产业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助力区域经济价值链升级。(5)平台开发。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物流园区融合发展,推动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升级、功能升级、模式升级,打造物流园区互联网平台,发挥网络效应,集聚更多物流资源和目标用户,打破园区区域限制和分工体系,重构物流园区商业模式。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商情报网)
“交通运输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的随机性和地域分布的广泛性,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很好地契合了这种特点,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交通运输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近日,在第19届COTA国际交通科技年会(CICTP 2019)政府论坛上,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如是说。 货车司机怎样才能不放空车在路上跑?人工智能系统如何预判道路拥堵并给出控制策略?在大数据如石油的新时代,随着数据与算法的加持,传统的物流交通产业也冒出了一些新问题,同时有了许多新玩法。 数据加算法预判拥堵情况 上午9:45,一辆车牌为“苏E12345”的小汽车驶入苏嘉杭高速苏州城区站,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基于大数据对该车行驶路径进行预测,经过分析认为该车将从盛泽驶离,行驶时间约为30分钟。 而一旦道路车流量增加,系统就会自动判断拥堵路段车辆主要来自哪里,并预测这辆小汽车未来行驶路段的拥堵情况,随即生成主动控制策略,发布拥堵情况、行程时间、绕行方案等信息,通过车道信号控制设备,让这辆车从最近的互通驶离绕行。 “过去,国内外在拥堵主动预防方面的研究均属于事中控制,缺少对基于历史及相关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超前预测研究。”苏交科集团副总裁、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王东平说。而目前通过对2004年到现在的历史数据及相关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可以运用大数据主动干预道路拥堵,开发的智能系统更是包括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大数据分析与预测、交通控制策略智能化自动生成、终端控制等多个环节。 以苏嘉杭高速公路为例,这条高速路全长只有一百公里,但由于途经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导致拥堵事件时有发生。系统分析发现,这条高速路设有11个高速互通,互通之间的交通量,占该线路总交通量的46%以上。相较于目前高速公路拥堵管理中依靠交警经验临时关停互通的管理模式,这套依靠大数据和算法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管理模式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升级转变。 “传统数据分析大多在excel表格中完成,但是视频、天气、道路状况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用excel表格都是干不了的。”面对种类繁多的数据源,王东平也指出了目前数据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他认为,必须从方法论、技术、组织、应用4个方面进行数据驱动创新。“原来的数据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到底有哪些维度,所以数据治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王东平说,面对不断增加的各类交通数据,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大数据平台,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数据处理分析功能。 降本增效 赋能公路货运 除了用大数据分析道路拥堵情况,人工智能在优化公路货运方面也开始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已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车轮上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全国物流80%的货运量、50%的运输成本都来自公路运输,公路物流费用达1.2万亿美元,为美国市场的近两倍。 与巨大的公路物流市场相对应的是,中国高度碎片化的公路运输体系。中国有3000万货运汽车司机,承载着中国货运物流总量75%的运输量。但是,公路货运多、小、散、乱、弱局面长期存在,货物信息不对称、运价体系不透明,严重制约了公路货运发展。 如何改善公路货运多、小、散、乱、弱的局面?在满帮集团公共与行业政策研究专家孔庆峰看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已经开始赋能公路货运,原有交易模式、业务流程得到优化,有效解决了效率和成本问题。 2017年12月,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贵阳研发中心正式成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的智能运力调度和交易系统,使货车的空驶率下降了15%—20%,司机收入增加30%,配货时长从原有的2.27天缩短至0.38天。在成立仪式上,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聂宇认为,未来线上货运平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步:一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实现对运量运价的中短期预测;二是通过为车主量身定制运货线路及报价策略逐步整合供给侧资源,打造灵活多样的平台可控车队;三是开发一站式第三方整车物流产品。 “技术层面要解决预测、匹配、定价、调度四大核心技术问题。谁率先解决了这些问题,谁就将成为MaaS(无缝出行服务)时代物流领军企业。”聂宇说。 随着人工智能的盛行,近年来智能卡车技术也正在加速推进。2018年5月,智加科技研发的一辆自动驾驶40吨重型卡车已经完成了首个全球仓对仓L4级卡车无人驾驶路测。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以及车上配备的激光雷达,在高速场景下,无人重卡能够在300米外精确识别障碍物,还能以25m/s的反应速度来控制车辆采取紧急停车或者绕行避障等措施,在驾驶速度达80km/h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自动驾驶。目前,一汽解放、英伟达、智加科技等就自动驾驶项目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接下来将建立规模无人重卡车队,并于2021年上路。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生 还梦迪 本报记者 张晔)
随着新零售的深入发展,消费者们对冷链流通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冷链物流也愈加专业与细分:在专业仓储到运输的各环节中,第三方冷链服务、供应链服务以及其他附加服务等都在不断使行业快速发展并趋向成熟。 全球领先的房地产专业服务公司仲量联行日前正式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扩容提质促蝶变: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的现状与展望》。 对于中国的冷链物流市场现状,报告指出,中国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趋于升级,对于冷链流通商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自2009年仲量联行发布第一份冷链物流报告以来,中国的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标准水平。 随着新零售的深入发展,消费者们对冷链流通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冷链物流也愈加专业与细分:在专业仓储到运输的各环节中,第三方冷链服务、供应链服务以及其他附加服务等都在不断使行业快速发展并趋向成熟。数据显示,中国冷链仓储总量已由2008年人均0.01立方米增加到2016年的人均0.14立方米,预计未来三年内,人均冷库容量即可赶超世界平均水平0.20立方米。 四大机遇有望推动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进一步发展 冷链物流市场虽然最近几年发展较好,但是仍存在着冷链设施供不应求、地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冷链用户的升级需求十分迫切。 仲量联行预测,将有更多冷链设施提供商改造现有项目,并建立新的设施标准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这些新气象将迎来冷链物流市场的升级转变。 2018年上半年全国冷库租赁量突破1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9%。其中,冷链第三方物流的需求量最大,其次是特许经营餐厅,零售连锁店和生鲜电商。随着第三方物流的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等因素刺激冷链物流保持较快增长。 仲量联行认为,中国的冷链市场有很大的整合和技术改进空间。最新的冷链技术,如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ASRS)、自动导引车系统(AGV)以及集合了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订单管理系统(OMS)和计费管理系统(BMS)的智慧物流综合系统等,预计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及成熟地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随着冷链市场的快速发展,政府也对其有着高度的重视。从2010年以来已陆续发布政策新规来扶持发展,如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3年改变冷库电费以匹配工业项目而非商业项目、2015年《食品安全法》等。这一积极信号的释放,也预示着冷链市场的巨大潜力。 七大评估标准明确中国冷链设施项目规范 仲量联行认为,评估冷链设施项目是否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或是否符合用户要求时,应考虑的七大因素包括位置、规模和布局、运营成本、技术应用、制冷系统、可调整性和设施结构。 仲量联行中国区工业地产部总监司徒艺(Stuart Ross)表示,“随著中国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大众对于冷链流通商品的需求也在增加,由此加速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七大评估标准,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冷链的各个环节和内外部因素使其比传统物流优化的难度更大。而值得高兴的是我们观察到政府、投资者、运营商及服务供应商都在积极地推动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 自2009年仲量联行发布第一份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报告以来,近十年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据了解,近期仲量联行作为独家代理成功助力万科物流完成首次重大冷链资产收购,该交易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冷链资产包交易之一。这次交易的成功反映了投资者对冷链物流市场的信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 张娜 责编:丁亦鑫、杨鸿光)
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鼓励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企业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这为构建高效物流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的一个概念,是指为农村居民的农业及其他经济生产、生活资料等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服务活动的总和,它能够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充当“输养管”。当前,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但同时也存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效率不高等问题,亟需构建高效农村物流体系,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以“规模效应”壮大农村物流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增实力 规模效应是指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如果农村物流经营主体规模小、实力弱、覆盖窄,必然会增加流通成本,带来整体的“规模不经济”。规模大的物流企业不仅在品牌经营、整合资源、组织货源、产销对接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且能够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提高流通效率。因此,加快培养壮大农村物流经营主体,有助于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培育带有区域性、系统性的农村物流龙头企业,与普通农户共同营销,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可鼓励工商资本投资产业化、规模化的农村物流项目,提供区域性、系统性解决方案。此外,还要建立支持农村物流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支持政策。 以“乘数效应”推动农村智慧物流发展,为乡村振兴增动力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发挥乘数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撑,提高市场的预见性,实现精准营销;另一方面,“互联网+农村物流”可以通过产业关联对周围环境产生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全面流通,实现连锁反应。为此,需要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既要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等,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还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以“补齐短板”为重点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增潜力 眼下,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农村物流的需求,特别是村一级的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居民消费品运输和派送效率低。如何补齐这一短板,需要我们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路网建设方面,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节点建设方面,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仓配中心、分拨中心、快递中心的节点建设,促进地区、城乡网络衔接,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面向农村地区的配送中心;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发展集约化、标准化的质量检测、仓储配送、质量追溯等服务,推动各类配送中心开放共享,集约利用物流资源,提高流通效率。 以“精准发力”为关键强化物流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增活力 相对于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强度大、收益低,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破解这一难题,关键要精准发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农村物流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更好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一是可考虑推动校企合作,采取定向招生、订单教育方式,培养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物流人才。二是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可考虑对到农村物流企业就业的人才及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优惠政策。三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培养,提高物流经营主体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 作者:徐华亮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当前,冷链物流作为保证食品和民生平安的重要手腕,已深度融入各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当中,成为助力产业转型晋级的重要环节。近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结合会、全球冷链联盟主办的2019(第十一届)全球冷链峰会暨“一带一路”贸易与冷链协作论坛在青岛召开,峰会以“链全球、寻动力、创将来”为主题,来自国内以及美国、冰岛、日本等20多个国度的1200余名政府协会、科研院所、冷链上下游企业代表参与本次活动。 中国物流与采购结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2018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冷链业务停业收入合计达398.24亿元,同比增长53.27%,占整个冷链物流市场13.79%;百强企业中新晋企业有25家,表现冷链行业竞争充沛,市场生机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结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以为,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中国冷链产业程度在环境、根底与市场生机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冷链产业在提质增速、走向成熟的同时,与全球冷链产业的互动交融也在不时加快,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规范层面的交融。但不容无视的是,不少产地冷链物流程度依然很单薄,冷链建立、运营和管理粗放,竞争剧烈,业务创新力度不够,技术配备落后,人才梯队储藏缺乏等诸多问题有待处理。 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孝芝表示,青岛在开展冷链物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有冷链物流企业120余家,冷库总量250万吨,约占全国冷库总量的4.7%,冷藏车保有量5000余辆,约占全国冷藏车总保有量的2.8%。 在食品平安保证方面,央联万贸集团董事长刘春燕以为,当前,互联网、新科技赋能和晋级了简直一切范畴和行业。保证食品平安流通,产业互联网供给链生态体系必不可少,只要这样,才干真正完成有食品平安保证的消费晋级。 冷链物流正在成为食品平安流通的必要环节之一。央联万贸总裁李炜以为,将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效劳将超越40万亿美圆,农副食品占比70%以上。保证食品平安流通,冷链物流是必要保证。 艾默生商住处理计划环境优化技术中国区副总裁殷光文同样表示,中国冷链物流开展潜力宏大,估计2025年全球冷链市场 范围将到达4496亿美圆,但全球每年约产生14亿吨的食物损耗及糜费,中国需处理冷链体系短板的新技术,来推进冷链行业开展。 此外,如何降本增效同样是冷链物流要处理的问题之一。福田戴姆勒汽车营销公司商品规划总监廖召全表示,2018年以来,革新中的冷链物盛行业受经济下行、竞争加剧等影响,行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紧缩,降本增效是冷链聪慧物流的开展目的,经过大数据打造智能卡车及运营支持系统是聪慧重卡的处理计划。 针对当前冷链物盛行业痛点,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邢继宪表示,中国冷链物流快速开展阶段需求冷链技术的支持来处理冷链行业痛点,完成高质量、低本钱、低耗能。另外,冷链技术高度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有助于完成降本增效。 在中意埃欧克冷链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芊润看来,中国与兴旺国度相比拟冷链开展较为滞后,且存在诸多痛点,因而需求新技术的融入,促进冷链行业开展。 (来源:中国大物流网)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在货物运输自动化、运作和管理高效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物流蓬勃发展,更是显著提高了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了服务成本、减少了资源消耗。但也要看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加快建设以“互联网+物流”为特征的智慧物流产业链。 补短板。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升级,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但是,我国物流产业还存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平衡、物流标准不统一、行业创新动力不足、运营管理模式落后等短板。目前,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力推动物流技术创新、行业标准更新、组织运营模式革新,深刻改变着传统物流产业链,为发展智慧物流、补齐物流发展短板提供了重要机遇。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智慧物流发展的驱动作用,统筹制定智慧物流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物流枢纽,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融合;加大力度推动物流技术创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强化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仓库等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合同物流”“互联网+货运经纪”“互联网+库存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出台统一的智慧物流技术标准,创新物流监管方式,制定优惠政策,为智慧物流发展营造良好政策和市场环境。 降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约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智慧物流能够将制造、采购、电子商务、配送、仓储等产业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实现物流产业链各节点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降低物流产业链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链进行改造,使物流企业随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实现对物流产业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开放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简化物流信息传递过程,强化物流资源深度挖掘,打破行业间、企业间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通过分析消费者订单类别、地域分布、口碑等大数据,科学合理制定分仓备货方案,使物流产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产品内容更加多样化、物流服务更加智能化,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增效益。智慧物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可控化、网络化等特征,能够与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快速对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精准匹配,使企业精准掌握当前服务需求、预测未来市场走向,同时为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小批量服务和私人定制服务创造条件。这不仅能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还能显著提高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智慧物流增效益的作用,要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突破物流产业链发展瓶颈,构建从产品生产到消费末端的高效服务体系,直接面向消费需求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促进物流与商流无缝对接;围绕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邮政普遍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民生领域发力,让人民群众拥抱智能物流时代、共享智能物流生活,为构建智慧物流产业链营造良好环境。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